Skip to content

An Archaeological Study Tour

考古研學旅行

公眾考古的其中一個重要實踐是考古研學,把文化旅行與研修學習結合在一起。


親歷現場,聆聽考古學家的解讀,除了理性的認知,還能以心感受文化遺產的魅力。如能親身參與考古發掘、整理和文物修復,那就更是完美。
 

我在上海一直主辦「上海之源」考古研學旅行,針對的是中小學生和考古愛好者。一天的行程安排參觀崧澤遺址博物館、福泉山良渚文化遺址、廣富林遺址。從上海史前的海岸線「岡身」說起,到距今6,000年的馬家濱文化,到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廣富林文化。為學員還原一個6,000至4,000年前的古代上海,在吳越文化興起之前的概況。


我自己在博物館及遺址現場講解,之後回到課室為學員進行專題演講,讓大家把看到聽到的片言節語組織起來,在腦海中構成一幅全景的圖畫。遺憾的是條件所限,未能安排實踐課。


現在國內的考古研學課程多如繁星滿天,既有地方文物考古所或遺址博物館舉辦的,也有學校和文化研學機構組織的。除了平常的博物館、遺址參觀和研學課程之外,還有模擬田野考古發掘過程、觀察土層、清理探方、填寫文物卡片、文物修復體驗、陶器石器製作等。


在香港要舉辦考古研學殊不容易。考古遺址開發成公園或教學基地的很少,大埔碗窯算是一個。這是明代的青花瓷生產窯場,保留有從瓷土礦洞到淘洗池、作坊、拉坯工場、燒製瓷器的龍窯等一系列非常完整的瓷器生產流程。


我的一個初步構想是「大埔碗窯參觀及青花瓷製作」研學課程,除了古窯址參觀之外,還帶學員到陶瓷作坊製作明代青花瓷風格的陶瓷,親身感受陶瓷製作的過程和樂趣。    

筆名松花芥子,遊走滬港兩地三十年的香港人,復旦大學考古學博士,從事國際教育、青年創業、文化遺產發展顧問等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