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150年與香港工業遺產
香港海事博物館近期在舉辦《太古「信望香港,信望未來」展覽》。展覽從太古1860年出口羊毛到中國,1870年在香港成立辦事處說起。從最早的海洋運輸業務,成立「藍煙囪」蒸汽輪船公司,在鰂魚涌建立太古船塢;到涉獵煉糖業和汽水生產;轉型房地產開發,建設住宅、商廈和商場;到開拓航空運輸服務。
太古這150年走過的歷程,不僅僅是一個百年企業如何成長,還是香港交通運輸史和工業發展史的一個側寫。在這個產業發展和變遷的過程中,造就了不少具有歷史、技術、社會、建築或科學價值的工業建築與結構,這就是工業文化遺產。其他可移動的工具、機械設備、辦公用具、生活用品等;契約合同、商號商標、產品樣品、招牌字號、照片拓片、圖書資料等涉及企業歷史的記錄檔案,也是工業遺產的一部分。
其中1900年太古船塢的建設,夷平了160萬立方米的花崗岩山坡。擁有當時香港最大的發電機組、半英里長的深水泊位、全亞洲最大的旱塢。很早就奠定了香港航運業的領導地位。
百年滄桑,太古糖廠、香港汽水廠、太古船塢等大型工業遺產已經不復存在,原址發展成太古城和太古坊,只留下一點紀念性的碑銘。但是移動性的、具收藏性的工業文化遺產卻留下了不少。
展廳裏的展示品有1895年的太古輪船運單、自行開發的電報密碼本、1905年的太古車糖海報(圖)、各個年代的可口可樂紀念品等,都來自太古集團的檔案館,毋須外求征集。
香港的工業遺產是個被人忽略的文化課題,期望未來有更多的企業能在保存、利用和發展工業遺產方面用心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