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Wang Guo-wei and The Five Discoveries

Most of the so-called "Five Discoveries" were found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in the wake of the time when explorers in the West had grappled with the fall of the Qing dynasty. Then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Yinxu, Northwest China formed the basis of archaeology studies from a cultural-historical orientation.
王國維與五大發現

今年是中國考古學誕生100年。在1921年之前,現代考古學進入中國的前夜,已經有不世出的大學問家,對中國考古學作出非常重要的貢獻;這就是王國維,身兼哲學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和文學家。他所開創的「二重證據法」,是運用出土的考古材料與歷史文獻資料相印證、比較,以考證古史的真相,直至今天還是公認科學的學術正流。
 

1925年王國維在清華國學研究院任教期間,發表了《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見之學問》,提出了五大發現,為後來中國開出了五門「新學問」。


他在文章中寫到:「自漢以來,中國學問上之最大發見有三:一為孔子壁中書;二為汲塚書;三則今之殷虛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處之漢晉木簡,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寫本書卷,內閣大庫之元明以來書籍檔冊。」這裏提到四大發現的重要性在漢代以來的二千多年間,可與山東孔子舊居牆壁中發現的戰國藏書、河南汲郡戰國古墓出土的竹簡古書(後來編寫成《竹書紀年》)相提並論。


五大發現對應的新學問為:1899年發現的殷墟甲骨文字開出「甲骨學」;1901年發現的敦煌塞上及西域之漢晉木簡開出「簡牘學」;1900年發現的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唐人所書卷軸開出「敦煌學」;1909年發現的內閣之書籍檔冊開出「明清檔案學」;1901年發現的中國境內的古外族遺文開出「民族古文字學」。


「五大發現」集中於二十世紀初期,與清朝衰弱,西人來華探險尋寶有關。由此引發中研院的殷墟發掘和中國考古學家組織的西北考察,並決定了「中國考古學的歷史取向」。  

周五刊登  
筆名松花芥子,遊走滬港兩地三十年的香港人,復旦大學考古學博士,從事國際教育、青年創業、文化遺產發展顧問等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